民间看相故事: 算命30年未造罪业反积功德

查运势小编

按民间通常的说法,为人看相算命是泄露天机,是造罪,容易被天谴。以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倒是个特例。

民间看相故事: 算命30年未造罪业反积功德(图1)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江西地方,有一位曾经做过御史的田公,他的住宅左边,有一间空屋,夜里常常有狐狸精在屋里作祟:拍桌子、抛器物、烧纸、泼水……滋扰不堪。田御史曾亲自禳祝,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能将狐精驱除。


后来听说,邻村有位姓孙名永的相士,精通易数,能驱邪降妖。就派仆人去邀请他来家中占卜驱邪。


孙永相士到来时,天己晚了,就安排他住宿在那间有狐精作祟的空屋里。夜深人静后,田御史就派仆人去观察动静。

过了一会儿,那个仆人回禀道:"今夜狐精不吵闹。我听得狐精作人语道:‘这位孙相士,是有道德的人,天神都很钦敬他。今夜孙相士住宿在此间,我们不可侵犯!’说完了这几句话,就寂然没有声息了。"

田御史听完了仆人的这段报告,心中已有几分明白。

第二天,就请孙相士,带眷属来常住在那屋里。夜间又派仆人去察探,仆人回报说:"狐精又作人语道:‘现在孙相士常住此处了,我们应当迅速远避才好。’"

从此,这屋里的狐患,就平息下来。后来,田御史将两次所听得的狐语,去问孙相士:"你平生究竟有何种德行,竟能感动异类?"


孙相士沉思了好一会儿,回答道:"我自以命相薄技,仅能糊口,没有什么功德建树!

我平日只是替人算命相面,占卜休咎时,因机乘便,常常劝人以改过迁善,挽回定数;

对于貌应夭亡的人,就劝他戒杀放生,常存慈心,以延寿限;
对于时运蹇薄的人,劝他扶危济困,广积阴德,以邀福祉;
对于运正亨通的人,就劝他惜福散财,广行布施,以保长泰;
对于命中无子的人,就劝他戒淫节欲,修德行善,以求子嗣。
……
我随机劝导,志专利人,每以诚恳的态度,婉转的语调,将‘命由天定,祸福自招。’的道理,劝人修心补相。

能够接受我的劝告,从此回心修善,终于转祸为福,而得长寿的人,也很不少。
我这样改蹇命为吉命的借术劝人,已有三十年了。

狐语所指,大约就是我这点不费一文钱的口头功德吧!
其实这种功德,何人不能做,何必是我才能做呢?可惜他人不肯做罢了。"

田御史听完后,感慨、赞叹地说:"先生能以命相小术,诚心劝人,历久不倦,终得上感天帝,下格异类!我现在才知道:金钱权位,远不及存心利人的功德。我很悔恨当初在官时,不能广修济世利人的功德,将很好的机会,白白的辜负了。到如今只落得为异类所揶揄,真是惭愧极了!"

后来,孙相士活到八十岁。有两个儿子,都中了举人,很受人尊敬。这也许就是其父口舌劝人的余庆吧!(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就像坏人

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动画片中坏人的标志性尖下巴和眉毛朝中间倾斜的脸部构造,容易触发人类本能,感受到"有威胁"。

心理学家发现倒三角的脸部结构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威胁,带来负面情绪。这篇 研究 论文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情绪》(Emotion)期刊上。心理学家沃森(Derrick Watson)和布拉格罗夫(Elisabeth Blagrove)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查看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是否能从简单的几何形状中感受到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研究人员之前做的实验曾显示,人们可以较迅速地从一群人中分辨出谁是反派人物,但要分辨出正面或者中性人物就没这么快了。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对电脑合成的照片作出反应,这其中包括积极情绪、负面情绪或者中性平和的脸部,以及倒三角、正三角、向内的或是向外的三角形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堆图形中,倒三角被辨识到的速度与负面情绪脸部被分辨到的速度一样快。

沃森说,从先前的实验看来,简单的几何形状在捕捉情绪和吸引注意力上相当有效,特别是当形状里蕴含着带有正面情绪或者负面情绪的特征时。布拉格罗夫则表示,从实验结果看,倒三角形状尤其会传达一种负面情绪,人们会迅速注意到这种形状,并感受到威胁。我们在看卡通的时候也会发现,一般反派人物都会被画成眉毛朝中间倾斜的样子,这样在脸中间形成一个倒三角。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将倒三角和带有负面情绪的脸联系起来。这种形状与我们的脸部特征相关,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将这二者联系起来。

相由心生

人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色是敏感易觉,一肯定自我,就同时肯定与自我对立的一切非自我。从自我出发,以意念、语言、符号来取代或消融越来越多的非自我,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受教育未必局限于上学念书,因为学习是人的自然倾向,但是所有的学习中,以个人的定位问题最居关键地位。人生不外乎是一连串抉择的累积,每一次抉择都会牵涉或带动"我在哪里?"与"我要去哪里?"这两个定位问题。于是,生命表现为动态发展、推陈出新的面貌。

"新"未必代表善,它往往只是不同而已。譬如,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在少年时固然使人充满希望,但是中年以后则使人忧心忡忡了。日常生活上的变化与趋势,如电视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是未必带来什么新意。电视看多了,有提早陷于痴呆症的危险。

因此,一切皆以心灵的自觉为前提。有了自觉,则自我意识与宇宙万物之间,才有建立关系之可能。有了自觉,生命才有真正的新境界,就是成为由价值所塑造的新人。所谓价值,是指人的"知情意"三种潜能所引申发展的成果。勤于求知,可以启蒙解惑,所见皆为真实的一面,所言皆有可靠的根据;乐于抒情,可以点化困境,不以个人遭遇为苦,却能品味无穷美感;勇于实践意志的要求,可以促进人我关系的和谐,集义积善,提升道德水平。

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

"相"是外表流露出来的气质风度,从小到大不断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换了一副面貌了。古人所谓"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这是对自己的期许,标准可以订得高一些。若是当成通用的原则,那么三日不读书的人满街都是,又该怎么办?

同样的,有些人奋发图强,造成"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效果。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三日"为"多日",代表一段时期。若有一段时期,念兹在兹,用心于追求某种价值,结果必然有些不同。曹交有心向上,请教于孟子。孟子告诉他:"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久之就成了尧。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之就成了桀。"尧是大善,桀是大恶;为善为恶,全在乎自己的抉择。如何抉择,则是心在负责。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论",对于"相由心生"的说法是不会反对的。譬如,孟子认为"观于人者,莫良于眸子",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因为人的外在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像乡愿一样博得大家的称赞,但是人的内心好坏却会透过"灵魂之窗"而显露。"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若是心地正直,眼睛就明亮;反之,眼睛就昏黄。我每次读到这段话时,一方面佩服孟子的见解,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有些武断,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生病时眼睛昏黄,是否会给人错误的印象呢?

不过,"相由心生"的大原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心"又是什么?心有自主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试以人生际遇来说,决定因素有五,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三项有的是注定的,有的是巧合因缘,有的是复杂现象,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握。我们可以完全自主的,只有积阴德与读好书。这两项作为,正好符合"心"的能力。

人若常行善事,不求回报,就是积阴德。心灵就像福田,种善因得善果,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福报,也会在行善过程中得到平安喜乐。"有心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不论福祸,行善之乐溢于言表,所过之处如春风化雨,祥和欣悦。

人若常读好书,思想明理通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一切现象的来龙去脉,心中自有定见与远见,不致受犹疑困惑及后悔懊恼之苦。借着书本,可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聆听他们的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志节,在滚滚红尘中独行而不寂寞。

积德与读书都是"修心"的上上之策。走上这并行的双轨,不但可以向着至善之途前进,而且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开一切的罪恶与痛苦。人生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相貌又何尝不是"非向善即向恶"?如果每隔五年仔细端详自己的照片,一定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看到心灵成长或后退的痕迹。

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外貌,都希望保持美好的容颜,于是化妆品大行其道,健美操也广为流行。如果这时提倡以"积德与读书"来美容,会不会引来一阵讪笑?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的讪笑也许正好证明了我们提议的办法是对的。以心为本,则相不受年龄与风霜的侵蚀,超越有形的美丑,契合于完美的"人"之相。


标签: